在生活的舞台上,有一群人在情绪的两极间艰难徘徊,时而被过度的兴奋与冲动裹挟,时而陷入无尽的悲伤与绝望,这便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日常写照。这种疾病,如同一场复杂的内心风暴,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。今天,我们将跟随昆明康瑞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、资深精神疾病专家任忠文主任,一同深入探寻双相情感障碍的奥秘,揭示科学有效的治疗策略,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希望与曙光。
一、双相情感障碍:情绪的 “过山车”
双相情感障碍,又称为躁郁症,是一种以情绪的极端波动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。患者如同被困在情绪的迷宫中,反复经历躁狂与抑郁的交替发作,难以自拔。据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(DSM-5)》的分类,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:
1.双相Ⅰ型:患者至少经历过一次持续 7 天以上的躁狂发作,期间可能伴有抑郁发作。
2.双相Ⅱ型:以反复出现的轻躁狂(症状相对较轻,持续至少 4 天)和重度抑郁发作为特点,但未出现过完整的躁狂发作。
3.环性心境障碍:患者长期(≥2 年)处于轻躁狂与抑郁症状交替的状态,不过症状未达到典型发作的严重程度。
与普通情绪波动不同,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失控会对日常生活功能产生显著影响,甚至会伴随较高的自杀风险。全球约 2% 的人口正遭受这种疾病的困扰,且发病高峰集中在 15-25 岁的青少年及青年群体,这一时期本应是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人生阶段,却因疾病的侵袭而变得暗淡无光。
二、典型症状:情绪的两极世界
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内心世界仿佛被按下了极端的切换键,躁狂期与抑郁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表现,给患者及其周围的人带来巨大的挑战。
(一)躁狂 / 轻躁狂期:失控的 “巅峰”
当患者处于躁狂或轻躁狂状态时,情绪高涨至极点,表现为异常兴奋、过度自信,甚至产生 “无所不能” 的错觉。他们精力过剩,对睡眠的需求大幅减少,每天仅睡 3 小时便能维持旺盛的精力,说话速度加快,思维如同脱缰的野马般跳跃不止。在这种状态下,患者容易冲动行事,如疯狂购物、进行高风险投资、滥用药物或酒精,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。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认知扭曲,注意力难以集中,过度自信,甚至伴有幻觉或妄想。而轻躁狂的症状相对较轻,可能被误认为是 “状态极佳”,但这背后隐藏着潜在的风险,若不加以重视,可能会发展为更严重的躁狂发作,甚至导致患者住院治疗。
(二)抑郁期:坠入深渊的黑暗
与躁狂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抑郁期的患者,他们仿佛坠入了无边的黑暗深渊。内心被持续的悲伤与空虚感填满,对曾经热衷的事物也失去了兴趣。睡眠和食欲出现显著改变,失眠或嗜睡、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,体重也随之骤增或骤减,同时伴随着全身乏力,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 “抽空”。在认知方面,患者注意力难以集中,自我否定情绪泛滥,强烈的自责与无价值感如影随形,自杀念头反复在脑海中闪现。社交退缩成为常态,他们回避与他人的交往,无法正常工作或学习,生活陷入一片混乱与绝望之中。
(三)混合发作期:冰火交织的煎熬
约 40% 的患者会经历 “混合状态”,即躁狂与抑郁的症状同时出现。这种矛盾的状态如同冰火交织,让患者备受煎熬。例如,患者可能内心极度焦躁不安,但身体却行动迟缓;或者在情绪低落的同时,思维却异常奔逸。混合发作期的患者自杀风险更高,因为他们在极度的情绪冲突中难以自拔,心理防线极易崩溃。
三、诱因与治疗:探寻希望的出口
尽管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,但研究表明,其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。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具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。此外,脑区功能异常、神经递质失衡(如 5 - 羟色胺、多巴胺等)以及环境压力(如重大生活事件、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)等都可能成为诱发双相情感障碍的导火索。面对这一复杂疾病,治疗需要多管齐下,综合施策。
(一)药物治疗:稳定情绪的基石
药物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基础,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情绪波动,减轻症状。常用药物包括心境稳定剂(如锂盐)、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(需谨慎使用,以避免诱发躁狂)。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,恢复神经系统的平衡,帮助患者稳定情绪,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。在昆明康瑞医院,任忠文主任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,精准制定药物治疗方案,确保患者得到最适宜的药物干预。
(二)心理治疗:修复内心的创伤
心理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认知行为疗法(CBT)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,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,提高其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。家庭治疗则着重于改善家庭关系,增强家庭成员对患者的理解与支持,为患者创造一个稳定、和谐的家庭环境。作为全军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首批中德合作 “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” 专家组首席专家,任忠文主任在心理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他运用专业心理治疗技术和丰富的经验,引导患者探索内心世界,修复心理创伤,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与热爱。
(三)生活方式调整:巩固治疗的成果
除了药物和心理治疗,患者的生活方式调整也至关重要。规律作息是维持情绪稳定的基础,建议患者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,合理安排饮食,避免过度摄入刺激性食物和饮料,如咖啡、浓茶等。同时,限制酒精摄入,因为酒精可能会加重情绪波动,诱发疾病发作。鼓励患者记录情绪日记,通过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情绪变化规律,更好地应对情绪起伏。此外,建立社会支持系统,与亲朋好友保持密切联系,积极参与社交活动,也有助于患者增强心理韧性,巩固治疗成果,提高生活质量。
四、患者案例:从绝望到希望的蜕变
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的患者案例,深入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过程以及任忠文主任的精湛医术。28 岁的小李(化名)是一名程序员,近一年来,他的情绪如同坐上了过山车。有时,他连续数天情绪高涨,觉得自己无所不能,工作效率极高,甚至几天几夜不睡觉也不觉得困,说话变得滔滔不绝,思维异常敏捷,作出许多冲动的决定,如盲目投资、疯狂购物等。然而,这种 “亢奋” 状态过后,他便会陷入长时间的抑郁低谷,整日郁郁寡欢,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,失眠、食欲不振,体重骤减,甚至多次产生自杀念头,工作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,最终无奈辞职。在家人苦口婆心的劝说下,小李来到了昆明康瑞医院精神心理科,找到了任忠文主任。任主任详细询问了小李的病史,耐心倾听他的内心痛苦,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和检查,确诊小李患有双相Ⅰ型情感障碍。针对小李的情况,任主任为其量身定制了一套综合治疗方案。首先,给予药物治疗,开具了适宜的心境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,以控制他的情绪波动,减轻躁狂和抑郁症状。在药物治疗的同时,任主任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小李进行心理治疗,帮助他识别和纠正错误的认知模式,如过度自责、消极思维等,引导他建立积极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方式。此外,还教导小李一些情绪调节技巧,如深呼吸、渐进性肌肉松弛等,让他在情绪波动时能够自我调节。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,小李的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。他的情绪逐渐趋于稳定,不再出现极端的躁狂和抑郁发作。在心理治疗的帮助下,他学会了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,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。如今,小李已经能够正常与人交往,顺利重返职场,过上了健康、充实的生活。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科学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,也体现了任忠文主任在该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卓越医术。
五、打破误解:用理解为患者撑起一片天
在现实生活中,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往往面临着诸多误解与偏见,这些误解不仅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心理负担,还可能延误治疗时机,加重病情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误解以及科学的真相:
(一)误区 1:“只是情绪化,没必要看病”
真相 :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大脑疾病,其发病机制与大脑的生理结构和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密切相关。患者的情绪失控并非简单的 “任性” 或 “矫情”,而是疾病的表现。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干预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关键,拖延治疗只会使病情不断恶化,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更大的痛苦。
(二)误区 2:“躁狂期很 ‘快乐’,抑郁期才会痛苦”
真相 :躁狂期看似患者情绪高涨、精力充沛,但实际上,这种状态下的患者往往会做出许多冲动行为,如盲目消费、破坏人际关系、进行高风险活动等,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,如财务危机、家庭破裂、职业受损等。因此,躁狂期并非真正的 “快乐”,而是隐藏着诸多危险的虚假繁荣。
(三)误区 3:“双相情感障碍无法治愈,患者只能一辈子受折磨”
真相 :虽然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,需要长期管理,但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、心理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,大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症状,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功能。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,学会与疾病共处,过上有意义、有尊严的生活。
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旅人,他们需要的是周围人的理解、支持与陪伴,而非冷漠与误解。昆明康瑞医院精神心理科任忠文主任及其团队,一直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、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帮助他们在情绪的浪潮中坚守自我,重拾生活的希望。在这漫长而艰难的治疗道路上,患者并非孤军奋战。家属的理解与关爱是患者康复的重要动力来源。家人们应积极学习相关知识,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过程,学会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,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与包容。同时,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,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,共同战胜病魔。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正承受着双相情感障碍的折磨,请勇敢地迈出第一步,寻求专业医疗帮助。昆明康瑞医院精神心理科全体医护人员将用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,为患者照亮前行的道路,助力他们走出情绪的阴霾,拥抱健康、美好的未来。
热点问题:本月精神病患者关注的问题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