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案例:小李的“情绪过山车”
28岁的小李是一名程序员,最近半年他的生活如同一场失控的“情绪风暴”。一个月前,他突然感到精力充沛,连续三天几乎没睡觉,脑海中不断涌现各种创意,甚至辞掉了稳定的工作,打算独自创业。他坚信自己是“天才”,对家人的劝阻不屑一顾,还疯狂刷卡购买了大量创业设备。然而,仅仅两周后,小李的情绪急转直下。他开始整日卧床,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,甚至连吃饭都觉得困难。他反复自责,觉得自己“一事无成”,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。家人发现异常后,立即将他送到昆明康瑞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。接诊的任忠文主任在详细了解小李的病史后,确诊他患有双相情感障碍。任主任解释:“双相情感障碍并非简单的‘抑郁+躁狂’,而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失调疾病。患者的躁狂期可能表现为极度兴奋、冲动甚至危险行为,而抑郁期则可能陷入深度绝望,两种状态交替出现,严重影响生活功能。”
双相情感障碍:远比“情绪波动”更复杂
1.躁狂期:被误解的“高能状态”
躁狂期并非单纯的“开心”或“精力旺盛”,它往往伴随着危险的冲动行为。患者可能出现以下表现:
自我膨胀:过度自信,甚至做出不切实际的决定,比如倾家荡产投资。
精力过剩:连续数天不眠不休,却依然兴奋异常。
思维奔逸:语速极快,思维跳跃,别人根本无法插话。
冲动行为:疯狂购物、过度消费、飙车甚至危险性行为。
2.抑郁期:比普通抑郁更深的黑暗
双相障碍的抑郁期往往比单纯抑郁症更严重,持续时间更长。患者可能表现为:
极度低落: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,包括曾经热爱的活动。
行动迟缓:简单的生活行为(如洗脸、吃饭)都变得异常困难。
自责与绝望:强烈的无价值感,甚至反复出现自杀念头。
3.混合发作:最危险的状态
部分患者可能在一天内同时出现躁狂和抑郁症状,比如精力旺盛的同时对生活充满绝望。这种状态极其危险,因为患者可能在冲动中做出自残或自杀行为。
为什么双相障碍难以被发现?
1.患者自我认知不足
躁狂期:患者可能觉得自己状态特别好,甚至比平时更聪明、更有活力,因此不会主动就医。
抑郁期:患者可能将痛苦归咎于“压力太大”或“运气不好”,而不认为自己生病了。
2.易误诊为单纯抑郁症
许多患者首次就医时处于抑郁期,医生如果没有观察到躁狂表现,可能误诊为单纯抑郁症,导致治疗方式不够全面,甚至加重病情。
3.社会偏见与误解
许多人认为情绪问题是“矫情”或“控制力差”,这让患者不敢寻求帮助,延误治疗。
如何科学治疗双相情感障碍?
1.心理治疗:重建情绪认知
任忠文主任强调,心理治疗是双相障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例如:
认知行为疗法(CBT):帮助患者识别和调整负面思维模式,减少复发。
家庭治疗:改善家庭关系,让家人学会正确支持患者。
2.药物治疗:稳定情绪的关键
情绪稳定剂:如锂盐,可有效控制躁狂和抑郁发作。
抗精神病药物:针对严重躁狂或混合发作,帮助患者恢复理性。
抗抑郁药:需谨慎使用,避免诱发躁狂。
3.生活管理:规律作息的重要性
规律作息:保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。
压力管理:通过运动、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。
避免诱因:减少酒精和咖啡因摄入,避免过度刺激。
给家属的建议:如何支持患者?
1.倾听而非评判:当患者倾诉时,用共情的语言回应,比如“我能理解你现在很难受”,而不是“你就是想太多”。
2.协助就医:帮助患者预约专业医生,陪同就诊,提供客观的病情描述。
3.陪伴与监督:在躁狂期帮助患者控制冲动行为(如限制消费),在抑郁期给予温暖陪伴,防止自杀风险。
4.学习疾病知识:了解双相障碍的特点和治疗方式,避免因误解而伤害患者。
科学认知,温暖陪伴
双相情感障碍并非不可战胜的敌人,而是一种需要科学管理的慢性疾病。通过心理治疗、药物干预和生活管理的结合,患者可以逐步稳定情绪,重拾生活的掌控感。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在经历类似的情绪困扰,请记住:寻求专业帮助是勇敢的第一步。昆明康瑞医院精神心理科团队始终为您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。
热点问题:本月精神病患者关注的问题.